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不卡 _少妇视频在线观看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蜜臀_日韩免费影院

2023年泉州臺商投資區管委會工作報告
時間:2023-01-05 17:11 瀏覽量:
 

泉州臺商投資區管委會工作報告

 

(2022年12月29日 惠安縣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泉州臺商投資區管委會

 

各位代表:

現將泉州臺商投資區管委會工作報告提交會議,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2年工作回顧

2022年,我們迎來了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這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也是泉州臺商投資區推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一年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區黨工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緊緊依靠全區廣大干部群眾,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扎實開展“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動,實施“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聚焦“1+3”等專項行動,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平戰轉換有力有序有效,經濟提質增效、城市日新月異、社會和諧安定,全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持續保持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區域發展迎頭趕超。全區主要經濟指標表現亮眼、全部實現正增長,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等增速持續位居全市前列;國家級經開區全國排名有望大幅提升,全省開發區考評提升3名,首次進入前列;省、市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10.6%,獲得全省“五個一批”正向激勵較好縣市區;全區新增市場主體增長64.2%,實有市場主體增長27.6%,均創歷年之最。對臺交流活力迸發。在全國率先建成覆蓋臺灣160萬家企業及2300萬人的“臺胞臺企登陸第一數據港”,為廣大臺胞臺企在祖國大陸就業創業提供便捷的數字賦能,精準落實金融服務“兩個同等待遇”政策,新增臺資企業102家,增長達六倍之多,超過建區歷年來的總和。優化泉臺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圍繞“涌泉”行動精準推出一攬子對臺人才優惠政策,舉辦第十四屆海峽論壇“青春閩臺緣·筑夢泉州灣”兩岸青年研討會等對臺交流活動49次,吸引了230多名臺籍人才入駐臺商區,其中博士以上高水平臺籍人才占比15%以上。鄉村振興穩步推進。扎實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健全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長效機制,全區未發現返貧現象。深化鄉村振興試點示范串點連線,全區創建鄉村“五個美麗”示范點296個、完成試點示范建設項目20個、創建市級示范線2條,獲批2個省級試點村、3個省級實績突出村、1個市級整鎮推進“五好鄉鎮”,鄉村特色旅游項目浮石營地獲評2022年福建省帳篷露營地。各項榮譽紛呈而至。“親清家園”智慧監督服務平臺探索與實踐項目以第一的名次榮獲第三屆“中國廉潔創新獎”;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創新舉措獲全省轉發推廣;人居環境考評連續七年蟬聯全市第一。

(二)產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工業大盤穩中有進。全區27個工業大類中23個行業保持增長,超億元企業在規上大盤的產值貢獻率達94.8%,增長超30%以上規上企業占比達36.7%。日春實業等7家企業新增列入省級培育龍頭企業,新增市級龍頭企業同比增長45.4%,增幅位居全市前列;坦帕電氣等企業新增列入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同比增長28.6%,泉工機械等企業列入省級綠色工廠,實現省級綠色工廠“零”的突破,高新技術企業數同比增長60.7%。“揭榜掛帥”聯合攻關制度扎實推進,立亞新材與廈門大學聯合研發的“高超聲速武器用超高溫連續碳化硅纖維”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攻克了“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全區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36.84件,位列全市第二。第三產業快速增長。八仙過海海洋王國樂園、鄭和寶船酒店相繼開業,累計接待游客40多萬人次,營收超2億元;全區域發放“暢游八仙·樂享歐樂堡”文旅季活動消費券,線上發放“愛泉州·大樂購”消費券2萬張,帶動30萬人次參與消費;寶龍城市綜合體累計客流量超400萬,實現營業額1.8億。引入廈門盤扣公司對玉沙灣、月亮灣及龜沙灣進行景觀規劃設計與業態建設,建成了“蛹”美術館、“見水house”等業態。特色農業成片發展。堅決落實糧食安全責任,提前全面完成市級下達的儲備糧增儲任務,區級糧庫獲評全市儲糧行業唯一的市級安全生產標準化標桿企業;全面完成市級下達的年度糧食播種任務,新增完成5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引導土地流轉,新增流轉規模化土地670畝,旭日生物、杜鵑窩農業等2個基地成功申報泉臺農業合作示范項目。稻香園、淺水灣等一批特色化城郊農業觀光體驗項目加快形成規模,品牌效應漸顯。委托區屬國有企業以市場化、集約化模式,成片運營6000畝零散農用地,效益漸顯。招商引資提質增效。勇擔與體量大、資源多的晉江、南安并肩的全市招商第一方陣重任,精準完善招商機制,運用“零地招商”盤活低效廠房24.3萬平方米,引進旭虹光電等6個項目入駐,簽約增資擴產項目50個,投資383.06億元。滾動推進海峽雕藝產業園、科技創新谷等5個工業園區標準化“四個一批”項目建設,今年來已完成投資12.48億元,建成廠房面積34.49萬平方米,成功招引60余家企業入駐,入駐率達100%,形成產業集聚,為壯大工業大盤蓄勢新動能,智能電網產業基地榮獲全市新基建新經濟考核第一方陣第二名。全年招商簽約正式合同項目超150個,總投資額超1300億元,位居全市前列。其中,20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超20個,文旅項目11個、總投資256.7億元,發展韌勁足、潛力大。

(三)新城建設呈現新面貌。城市品味不斷提升。持續推進“多規合一”,深化城市總體設計,開展戰略新興產業園和數字包裝產業園標準化園區城市設計國際競賽,由華南理工大學及全球頂尖的德國意廈國際設計集團聯合體中標,接續實行全國首創的“帆影杯”城市展示面建設設計貢獻獎,組織開展中海學府、建發和著、美的云璽臺等項目參評,全方位推動空間拓展,改善城市面貌。全年預計完成房地產行業投資111.37億元,同比增長18.4%,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排名全市前列。城市設施更加完善。扎實推進21個抓城建提品質專項行動項目建設,超額完成年度計劃投資。堅持交通功能提升和濱海觀景功能并重設計理念,推動國道G228線分階段提級改造,海灣大道(雙山段)榮獲省政府表彰“優勝項目”。積極開展“綠滿泉城”行動,新增公園綠地8公頃,完成海灣大道10處口袋公園及10處立體綠化工程建設。安居工程有力推進。開展建區以來規模最大的回遷選房安置,涉及白沙片區改造工程等多個項目,共1785戶、總安置面積64.5萬平方米。圍繞不同片區的地域特點,在安置小區中試點建設13個鄰里中心,實現集居家養老服務站、百姓書房、“醫養結合”等功能于一體,進一步完善了安置小區配套服務。

(四)城市治理達到新水平。疫情防線全力筑牢。創新防疫排查、流調、處置計時法和流程圖,做到快找人、找準人、管住人,“全區上下一盤棋”,在泉州“0313”疫情殲滅戰中,3月19日本土無病例,率先在全市涉疫縣區實現社會面動態清零。投入1200萬元建設城市核酸檢測基地并啟用,新增日檢測能力2萬管,全區日檢測能力達到3.2萬管目標。安全底線堅決守住。按照“紅、橙、黃、藍”對企事業單位安全生產狀況進行分級分類動態監管,嚴格督促企業落實“三張清單”,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率達100%。全面完成全國房屋建筑和市政設施調查系統對接工作,共排查經營性自建房2180棟,全部核定無安全隱患房屋。強力推進“兩個責任”食品安全包保責任制,圓滿完成省級餐飲服務“明廚亮灶”示范單位建設任務。深化平安建設,健全矛盾糾紛聯調、社會治安聯防等“六聯”工作機制,“岸海一體化融合治理模式”項目榮獲全省改革創新大賽第二名,創全市歷史最好成績,矛盾糾紛化解率位居全省前列,反走私工作考評排名全市第一,全國反走私經驗交流會在區召開。日常管理更加精細。建立健全城市精細化管理制度和標準體系,持續深入推進停車管理“序化”、市容市貌“凈化”等“八化行動”,精準“點題治理”停車收費、占道經營、城市“牛皮癬”等影響市容市貌的“頑疾”。深化衛生鄉鎮創建工作,東園鎮獲評“福建省衛生鄉鎮”,東園鎮錦峰村等9個行政村獲評“福建省衛生村”。持續保持非立案拆除、立案查處的鐵腕整治高壓態勢,全區“兩違”零增長。以“普法+執法”增強轄區交通行業執法檢查力度,嚴格查處、頂格處罰,超載等各類違規違法行為大幅下降。生態環境持續提升。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8.9%。洛陽江—黃塘溪飲用水水源地功能水質達標率100%,清退養殖任務完成率100%。提前51天100%完成全市任務最重、總面積6291畝的互花米草除治工作任務。順利通過年度省級生態環保例行督察。

(五)民生事業實現新突破。教育事業加快發展。由清華大學莊惟敏院士領銜設計的首都師范大學附屬泉州學校等總投資超30億元的18個精品示范項目全面加快建設。在全市率先高標準、全覆蓋完成中小學教室護眼節能燈光改造,位居全省領先水平;實現全區中小學運動場100%塑化。開辦泉州五中臺商區分校高中部、泉州臺商區實驗高級中學,泉州五中分校連續兩年中考達A率等指標位居全市前15名。因地制宜出臺《中小學教學質量評價方案》《教師退出教學崗位實施方案》等政策,突出強化學校管理和提升教學質量,通過末位淘汰制、績效差異化以及校際流動等機制,激發廣大教師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就業用工抓穩抓實。新增人力資源公司5家、勞務派遣公司9家。開展“春風行動”、赴省外招聘、直播帶崗等系列活動,協助企業新招聘員工6833人。健全完善就近快速妥善化解勞資矛盾糾紛機制,區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委員會獲評全國百家金牌組織。社會保障覆蓋更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9.5%,基本實現應保盡保,企業養老保險養老金實現“十七連增”,機關事業養老保險養老金“七連增”,城居保基礎養老金“十連增”,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金發放標準位居全省前列。探索實行由鄉鎮為主審批的“救急難”工作機制,獲臨時救助的群眾3380人次。開展“五社聯動”活動,幫扶困難群眾近6萬人次。率先在全市設立“士兵退役一件事”服務機制,獲納入全省試點,累計發放重點優撫對象撫恤金740萬元,審核辦理優待證4220本,洛陽鎮陳埭頭村、百崎鄉白奇村退役軍人服務站獲評全省服務保障體系建設“五有”先進單位。醫療水平全面提升。鄉賢名醫工作室建設持續走在全市前列,孫維峰等權威專家定期返鄉坐診、反哺家鄉,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名醫治療服務。大力推進一批衛生重點項目建設,提升區域衛生信息一體化水平,總投資2.1億元的區公共衛生和社會保障中心主體建筑通過竣工驗收。優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完成11種免疫規劃疫苗接種2.69萬針次,接種率均在95%以上,全區居民健康建檔24.57萬份,建檔率97.1%。

(六)行政效能得到新提升。機構改革全面完成。開展區直機關和事業單位、綜合行政執法體制等重大改革工作,全市唯一實現“一枚公章管審批”“一支隊伍管執法”。政務服務舒心便捷。全力打造“不見面、不跑腿、不求人”的營商辦事環境,健全政企合同“雙兌現”等長效機制,率先在全省創新推行惠企政策全鏈條數字化兌現機制,建成智慧投資導航,累計服務招商項目108個,總投資超1088億元,實現“窗口數量減半、九成事項網辦、掌辦率超半成”。自身建設務實有效。嚴格落實“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積極推動政府投資項目審計全覆蓋,充分發揮了審計監督作用,堅決做到以政府的“苦日子”保障人民群眾的“好日子”;重新修訂了區管委會工作規則,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工作,嚴格遵循行政決策程序,落實重大決策的公示聽證、咨詢論證等環節,全面推行專家咨詢和法律顧問制度,使各項決策更貼實際、更接地氣、更合民意;全力推行大督查機制保障,發揮督查檢查考核的激勵鞭策作用,確保了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落到細處。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34件和政協提案9件,辦結率100%,滿意率100%。同時,積極支持雙擁、總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工商聯、殘聯等方面開展工作,民族宗教、檔案、方志等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們迎前所未有之難,難中求穩、難中求進、難中求成,成績來之不易。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全區人民同心協力、拼搏奮斗的結果。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發展中的困難和矛盾還很多。受疫情沖擊等因素影響,地區生產總值等指標未能完成年度目標;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優、人才支撐不夠等深層次矛盾仍然突出;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困難增多;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少數干部思想觀念、素質能力、工作作風還不完全適應新要求等,我們要集中力量,采取針對性措施,靶向治療、務求成效、取信于民。

二、2023年目標任務

黨的二十大是我們黨和國家發展史上一個重大里程碑,2023年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新的一年,臺商區將持續深入學習和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在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上下功夫,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聚焦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全力以赴做好“六個更好統籌”,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意識,繼續圍繞“打造兩個主陣地,建設四個區”戰略目標,緊抓環灣城市核心區發展,強化支撐體系謀劃,將泉州高鐵東站打造成為輻射全市的城市東部綜合交通樞紐,堅持投資拉動、產業強區、創新引領、改革賦能,努力把臺商區建設成為比擬于廈門島的對外開放主平臺、一流營商環境示范區、創新創業新高地,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臺商區實踐。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力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工業增加值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5.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一攬子目標,高標準完成各項任務,實現在年度國家級經開區考核中再進位。

要實現區域的跨越發展的目標,必須聚力突出“臺商投資”的立區本源,奮力建設改革試驗區、開放先行區、創新引領區、融合示范區“四個區”。改革試驗區就是致力于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充分發揮四塊“國”字號招牌的政策疊加優勢,堅持深化“放管服”改革走在前列,通過優化機構職能、優化管理體制、優化激勵機制等改革舉措,營造更加有利于產業發展、營商環境優化、城市能級提升的制度環境,是“四個區”建設的根本。開放先行區就是瞄準招商引資、招才引智,以開放招商增添高質量發展后勁,立足產業發展招項目、城市建設謀項目、民生生態爭項目,定向招引更多強鏈建鏈補鏈和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的優質項目,推進增資擴產、提質強產;充分發揮國家級經開區對外開放平臺作用,在對外貿易、利用外資等領域通過提高質量、優化結構、拓展空間,進一步激發對外經濟活力,是“四個區”建設的關鍵。創新引領區就是集聚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生產要素,推動質量創新、效率創新、動力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產業升級,拓展發展新空間。率先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家科技創新政策落實到位,打造成科技創新集聚區,是“四個區”建設的抓手。融合示范區就是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當先鋒,聚焦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堅持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生態環境“四個優先”,突出精心規劃、精細管理、精致建設、精美呈現、精明增長,不斷完善高水平生產性服務業和高品質生活性服務業,做到以產聚人興城、以城留人促產,是“四個區”建設的重點。“四個區”建設是戰略性系統工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我們將堅持把握住邏輯性、科學性、整體性,突出規劃引領和目標導向,切實做到以臺商區之名、行臺商區之實、建臺商區之效,將臺商區建設成生態美品味高國際化的環泉州灣城市核心區。

三、突出先行先試,全力打造兩岸融合主陣地

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著眼大局大勢,注重落細落實,持續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堅持“民生就是最大的政績”,不斷強優勢、探新路、建標桿、優民生、聚人心,以高品質宜居新城建設,激活跨越發展的內生動能,打造兩岸同胞干事創業的熱土和生活的理想家園,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高品質建設環灣緊湊新城。堅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樹牢“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集中力量、強勢突破,堅持擁江向灣、一體推進、集聚發展,重點集聚產業、人才、公共服務等領域高端資源,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努力打造環泉州灣城市新展示面。依托泉州灣沿線,西進加快海江片區品質提升,以“創智、生態、健康、宜居”為發展目標,打造洛陽江東部展示面。南移加快秀涂片區戰略預留,勾勒環泉州灣入海口展示面,利用沿江、依灣優勢,實現產業與城市共觸、人居與景觀互映的產城景深度融合。充分發揮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政策的乘數效應,制定出臺一系列“工改工”“工改商”的配套政策,為高質量的產城融合發展提供充足空間。緊扣住房需求是新區擴大內需最大動力的特性,大力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臺商人住房問題,接續推行“帆影懷”城市展示面設計獎,支持建發、中海、美的等在建項目加大力度建設精品住宅,支持鄰里中心、安商房項目探索建設人才公寓、長租公寓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實施“智慧臺商”工程,深化海綿城市建設,逐步構建地下綜合管廊、城市停車等五大智能體系。推進高鐵新泉州東站建設,引導市級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在泉州東站設點,進一步加快環灣15分鐘車程城市圈建設,將泉州高鐵東站打造成為輻射全市的城市東部綜合交通樞紐。加強區域內“聚城暢通”項目的溝通協調,按年度建設計劃抓緊推進海山大道建設,繼續跟進秀涂互通段建設,全力做好金嶼、百崎跨江通道配合工作。

全方位拓展對臺合作交流。統籌推進全區對臺工作,依托區臺港澳辦、機構改革設置的副處級臺商臺胞服務中心,精心策劃推進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措施,全力引導臺商臺胞參與全區城市管理、文化創意、鄉村振興等社會各領域工作。持續推進規劃建設臺商產業社區、優才大廈、臺灣人才公寓,打造臺商時代廣場等臺灣商業特色業態,加快海峽雕藝文化產業園建設,引導臺灣雕藝大師進駐,促進兩岸雕藝產業及文化交流,推動形成雕藝文化產業集聚區,造濃相近的人文氣息、生活氛圍。支持華光學院與臺灣高職院校開展教育、文化、學術交流活動。充分發揮百崎鄉白奇村作為福建省基層對臺交流示范點對臺窗口作用,通過修繕白奇村臺灣同胞招待所,創建對臺交流服務平臺,打造百崎“臺胞之家”。發揮臺胞群體人脈資源,優化泉臺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臺青創業園等平臺建設,充分發揮人才平臺作用,常態化舉辦“創客中國”海峽兩岸新興產業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等系列對臺活動,不斷深化兩岸民間交流,支持打造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吸引更多臺灣青年來區就業創業。

深層次落實“同等待遇”政策。構建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服務體系,拓展“臺胞臺企登陸第一數據港”服務功能,持續推進“隨身可辦、全民代辦”的移動政務服務模式,力爭涵蓋臺商臺胞生活創業、用地保障、金融支持、財政扶持、技術和人才引進、臺商子女就學、臺胞就醫優先、資質證照辦理等方面,探索擴大職業資格互認范圍,推薦臺胞參評“臺商區工匠”“臺商區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加強分類指導、精準服務,努力探索更多對臺優惠政策,堅持“非禁即享”,落實落細同等待遇和惠臺利民政策舉措,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促進臺胞社會服務保障水平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同步提高,打造大陸對臺政策洼地,以精準、便捷的服務,讓臺商臺胞更有獲得感。

多渠道深化對外招商引資。致力于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充分發揮“三個比較優勢”,扎實開展“外資引進年”活動,高效落實“引外資、促發展”系列政策,強化外資企業的戰略引領作用,深入研究與當前發展相適應的務實舉措,強溝通、快引進,并對現有外資企業到資情況進行分級管理,強化進度跟蹤、加大前期指導,確保推動嘉德利電子利潤再投資納統,儒鴻、上潤康美、盛大、凹凸精密等招商項目早日落地到資。持續突出對臺功能屬性,積極融入兩岸共同市場建設,適時啟動入島招商推介,提升對臺經貿合作暢通。堅持“大招商、招大商、對臺招商”,依托精密機械產業園、新興產業園等載體,瞄準臺灣健康生技、文旅文創、工業設計、高端裝備、電子信息、新材料、現代農業、冷鏈物流等優勢產業領域,開展精準招商引資引智,力爭在引進臺灣重大產業項目、服務業項目取得重大突破,規上臺資企業占比10%以上,一大批重大臺資項目正式投入運營。引導和支持臺資企業強鏈補鏈和轉型升級,支持臺商臺企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支持優質臺資企業上市融資。

大手筆實施幸福民生工程。將民生福祉的顯著改善作為對臺全方位超越的重要內容,推動以名優校為龍頭學校的“小片區”管理,打造緊密型小片區教育共同體,計劃投入6億元,配套建設13所新改擴建校,啟動泉州師院附屬臺商區中小學建設,完成首都師大附屬泉州學校小學校區建設并正式招生,積極創建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區,力爭通過國家評估驗收。按照“能快則快”原則,加快區醫院門急診醫技樓、公共衛生和社會保障中心、張坂鎮衛生院遷址重建等省、市、區重點項目整體進度,積極推進泉州市中醫院、泉州市婦幼保健院與百崎鄉衛生院、區婦幼保健院合作共建。建立急需緊缺人才目錄,集聚和培育適應新區需要的人才隊伍,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培養緊缺薄弱學科衛生專業技術人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打造青山綠水生態樣板區,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扎實開展中央、省級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推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進一步推進全民垃圾分類工作,將洛陽鎮、張坂鎮納入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實現轄區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新建區級垃圾分類宣教基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保障。緊盯食品藥品、特種設備、產品質量等民生安全領域,實行一月一專題整治,提高產品質量監督抽檢和市場主體“雙隨機一公開”抽查頻次,協調推進張坂侖前農貿市場提級改造和百崎鄉農貿市場規范化建設,打造讓群眾放心的“菜籃子”工程。高標準實施好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科學謀劃篩選2023年為民辦實事項目,做到事事件件都抓在民生上、抓在老百姓的困難訴求上、抓在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上,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四、突出集聚集群,奮力建設全市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主陣地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突出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以產業創新能力提升為發力點,加快建設全國一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基地。

接續發力,以更優路徑做強主導產業。從區域功能定位出發,瞄準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兩大主攻方向,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數字包裝、新材料等主導產業,助推新型工業化。科學優化產業布局,按照“布局優化、鏈條完整、生態閉環、集中集約集成”的理念,科學規劃杏東片區、環百崎湖片區、環張坂片區、藍色經濟區等4個連片產業園區、總面積超58390畝,充分利用戰略新興產業園和數字包裝產業園標準化園區城市設計方案成果,盤活土地資源、釋放物理空間。強力推進提檔升級,大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企業上云上平臺”等工程和產業鏈升級行動,深化細化產業鏈圖、技術路線圖、應用領域圖、區域分布圖“四圖”以及企業、項目、集群、問題和政策“五清單”,推動睿步智能裝備、舒華商用道具、科興宇電纜等40家企業盡快入庫,確保天馬全產業鏈集群項目、鄰里中心項目落地建設一批,萬安華科、東霖綠色產業項目建成投產一批。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各類孵化器、眾創空間建設,打造一批高水平創新創業聯合體。全力推動泰唯、美亞等22個納入2023年省級重點的工業類項目早日落地、投產。實施創建品牌戰略,強化商標培育和專利申請,提高企業申注意識,力爭在商標注冊和專利總量上有新突破,打造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等全鏈條體系。

創新賦能,以更高水平夯實強產支撐。依托現有龍頭企業、區位優勢、人才平臺,充分發揮與中科院裝備制造研究所、高品醫學檢驗實驗室等高端研發平臺和西安交大、哈工大等高等院校產學研戰略合作聯盟的帶動作用,引進大院大所大平臺,集聚更多高科技領軍、高層次創新、高水平管理、高技能實用的人才和團隊。全力支持企業科技創新、轉型升級、擴大生產,引進一批技術轉移、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科技金融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和一批國(境)外專家、領軍人才,建設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科研創新平臺、檢測平臺、公共平臺。健全完善科技服務體系,推動區人才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建設省級技術轉移中心,進一步對接國內知名技術轉移機構來區設立分支機構,培育一批技術經紀人、專利代理人,組建職業化“科技紅娘”隊伍。建立前沿科技成果追蹤、對接機制,拓寬科創項目落地轉化“源頭支撐”。推動玖龍紙業、立亞新材等制造業企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持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注重運用數控技術、智能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推進嘉泰鞋業、利澳紙業等傳統行業提質增效升級;重點抓好嘉德利擴建、金百利智能車間等省級重點技改項目的實施,加快推進傳統行業和新興產業擴產能、增效益。全新建立制造資源協同管理平臺,堅持“建平臺和用平臺雙輪驅動”,實現生產、經營、管理和決策的智能優化,力爭新推廣數字化生產線12條、推動120家企業上云上平臺。實施節能減碳,推動綠色制造項目建設,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推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和園區申報國家級、省級綠色制造體系制造項目,分批推進改造,努力挖掘存量節能空間,力爭年均單位GDP能耗下降3.1%。推進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資源聚焦聚集,爭取一批省市科技創新、“兩化”融合、產業集群、專精特新、技術改造等惠企資金,頂格配套科技創新各項獎補政策,全力推進高新技術企業梯隊培育,力爭全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30%以上。

精耕細作,以更美特色塑造文旅風韻。以全市“文旅發展年”為新契機、新起點,樹牢“全域旅游”理念,依托海岸線旅游資源開發提升,啟動全域旅游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全力策劃舉辦全區文旅產業經濟發展大會,引進湖南衛視等實力較強的團隊開展宣傳推介,構建“月月有活動,四季有主題”的營銷格局。通過串聯月亮灣、玉沙灣、龜沙灣、海絲藝術公園、海絲生態公園等旅游景點,把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城市文化軟實力,打造現代化綜合型沙灘岸線,推動八仙過海歐樂堡景區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探索打造“文旅+生態”“文旅+海洋”“文旅+研學”等旅游業態,提供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地域人群、個性化多層次需求的文旅產品,積極培育民宿、秀場、營地、展館等一批網紅IP,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支持策劃實施一批整鎮推進項目,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重點關注文化民俗旅游線路開發,全力推進龍蒼僑居“番客樓”特色旅游村等旅游項目建設,推進特色文化旅游中心建設,以文旅賦能鄉村振興,串點連線創建一批鄉村振興示范村、示范線。爭取對接落地廣東新華文旅、生態設計小鎮等一批優質文旅產業項目,總投資超105億元,力爭形成全域聯動、交叉助力、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善謀善為,以更大力度釋放政策活力。落實落細幫扶舉措,將惠民、惠企政策作為引導集聚發展的基礎保障,鼓勵企業主導或參與國家、行業等各類標準制修訂,繼續指導推動玖龍紙業、泉工股份等基礎好的企業參評省、市質量獎,力爭實現零的突破。開展多種形式的銀企對接活動,完善政銀企協調機制,為轄內困難企業協調轉續貸等信貸問題。緊盯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有利契機,在提前批已策劃申報16個項目、對接需求48億元建設專項資金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專項債券項目整合策劃質量,聚焦專項債券支持重點領域,強化部門協同配合,策劃儲備契合專項債券支持的產業園區、社會事業、生態環保和“兩新一重”等重點領域項目,以獲得政策性資金支持緩解我區投資壓力,保持投資持續增長。有序推動區屬國有企業整合重組工作,深化市場化機制改革,調整優化國有資本的產業布局、空間布局,加快資產整合進度,壓減企業管理層級。

奮勇爭先,以更高標準優化營商環境。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著力推進審批服務再提質再提效,策劃開展“親清家園”智慧監督服務平臺運行兩周年暨全區營商環境創新大會,舉辦機制體制創新大賽,力爭打造更多可推廣可復制的智慧監督服務樣板。進一步發揮“親清家園”智慧監督服務平臺功能在政策云計算、免申享、助決策以及企業導航等方面的功能效用,推動更多的政企合同進入“雙兌現”平臺接受監督,以智慧監督讓信息“開口說話”,實現精準畫像,為治理提供靶向。加快開發政企直通車、產業鏈招商、微網格治理、區鎮村用印、工程建設智能申報等新功能,以數字化賦能招商引資和基層治理。建立健全“項目謀劃、項目招引、項目落地、項目達產”的全生命周期服務保障機制,以“一項目一專班”指定專人跟進項目服務,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服務機制,及時對接項目需求,開展區域內“手拉手”幫扶、產業鏈上下游對接,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展會,幫助企業拓展產品市場,增加訂單。充分發揮項目建設綜合協調領導小組作用,通過政企合力,統籌抓好項目規劃設計、建設推進和時序節奏,加強項目全過程服務水平,促進項目提質增效,確保全區政府投資項目建設達到“快、省、正”的目標。

五、突出盡職盡責,建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各位代表,黨的二十大對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將堅持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堅決把上級黨委、政府和區黨工委的決策部署作為行動指南,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奮力擔當,善作善成。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不折不扣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加強政府系統黨的建設,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狠抓落實,攻堅克難,敢啃“硬骨頭”,自覺錘煉過硬本領,加強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著力提升政府工作人員能力素質和專業化水平,以過硬本領應對復雜形勢、完成艱巨任務。

牢記宗旨,為民利民。堅持一心為百姓、全力惠民生,完善政府工作清單制、項目化、銷號式推進機制,優化績效考核和督查督辦,扎實推進“惠民生補短板”專項行動和年度省、市、區為民辦實事項目,深入開展“百名干部進百企,一企一策促發展”專項行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企業的急難愁盼問題。堅持節用裕民,努力保障發展和民生急需,切實以政府的“緊日子”換取群眾的“好日子”。

循法而行,知責負責。深入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規范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制度。動態完善政府權力清單,健全涉企收費、公共服務、行政權力中介服務清單。推進政務公開,進一步完善政務公開事項標準目錄,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心聲,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嚴格執行人大決議、決定及專項工作報告審議意見,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批評意見和政協委員提案、社情民意,主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及監委監察監督。堅持重大事項向人大報告、向政協通報制度。

嚴守底線,廉政勤政。嚴格履行政府系統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之以恒糾治“四風”。加強財政預算執行、公共資源配置、重大項目建設、招投標管理、資金使用調度等重點領域監管。強化審計監督,推進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審計全覆蓋。緊盯工程建設、征地拆遷、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嚴防權力腐敗,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使命重在擔當,實干鑄就輝煌。讓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區黨工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人大、政協的關心支持下,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踔厲奮發、勠力同心、勇毅前行,奮力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成果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成效,為加快建設環泉州灣核心區、打造兩岸融合主陣地、建成全市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主陣地而不懈奮斗。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邯郸市| 抚远县| 侯马市| 麻栗坡县| 博兴县| 蒙城县| 延安市| 合山市| 遂川县| 敦煌市| 佳木斯市| 博兴县| 永登县| 玉林市| 凤冈县| 胶州市| 贵溪市| 桓仁| 宁晋县| 江华| 平乡县| 海原县| 三穗县| 分宜县| 邢台市| 平湖市| 科技| 上虞市| 驻马店市| 增城市| 宝鸡市| 贵港市| 洛宁县| 民权县| 金乡县| 新巴尔虎右旗| 民乐县| 准格尔旗| 松桃| 富宁县| 镇雄县|